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2020)

发稿时间:2019-12-23 作者: 浏览次数:492

   “十三五”时期是学院提升整体实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依据国家、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以及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精神,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学院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是学院规模实力不断发展壮大的五年。在泰安市委、市政府和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及山东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学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抓住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经受住了多种困难和挑战,取得了学院建设发展新的历史性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办学规模稳步发展

招生规模和生源质量实现了较大飞跃。招生工作度过低谷期,实现稳步上升,2015年招生人数达到3058人,在校生数量达到8588人。2015年,首次招收服装设计专业“3+2”专本贯通培养学生,首次招收校企合作班,实现了学院招生层次、招生类别新突破,在校生人数和招生质量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公开招聘了一批学院建设急需、高学历教师,优化了教师队伍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硕士研究生以上占比达到58.9%,副教授以上占比达到31.3%

完成征用土地123亩,新增建筑面积10多万平方米,总量达到近20万平方米,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功能,改善了办学条件。建设了实训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体育场、教职工公寓等,分期分批对学生公寓、教室、实训室进行升级改造,汇文图书管理系统成功启用,对泰山石刻园、水面景观、校园道路进行了绿化美化,以“创城”为契机对校园环境进行了彻底整治,校园软硬件环境均得到改善。

(二)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学院的经费体制实现重大突破。201412月,市编委将学院经费形式由自收自支调整为财政补贴。五年来,学院多方争取专项资金和市、区财政资金等共计9856.4万元,基本完成了保运转、保重点的任务。

制订了《山东服装职业学院章程》,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市委加强了学院领导班子建设,充实了党委领导班子和院委会。按有关规定,进行了中层正职和科级干部竞争上岗。成立了机关党委,调整建立了4个党总支、17个党支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规章制度,坚持“一岗双责”,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加强了督查督办,提高了工作执行力。完善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层级管理,建立了比较科学有效的考核奖惩机制。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召开了“双代会”,较好地发挥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

(三)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围绕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及时调整招生计划,2015年全院招生专业29个。截止2015年,学院建有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院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服装设计教学团队、服装制版与工艺教学团队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名教师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第九届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名师”;师生参加省、市级教学比赛获得30余项奖项;承担了山东省“一圈一带”实训基地项目、泰安市第二公共实训中心项目,先后建设了多处实训场所。2013年,学院以优异成绩通过了省教育厅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标志着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又上一个新台阶,办学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四)科研创新工作取得进展

创新科研工作机制,建设科研载体与平台,着力提升科研为教育教学和经济社会服务水平。科研立项数量质量不断提高,学术著作、论文等成果水平层次有了较大提高。五年间,省市级科研立项71项,发表学术论文306篇,其中核心期刊48篇,被SCIEIISTP收录4篇,出版著作或教材29部,获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5项,获其他科研成果奖19项,科技创新竞赛奖项18项。成立了学院社科联、科协,并分别被评为市社会科学工作先进单位、市科学技术工作先进单位。泰安服饰文化研究中心成为首批泰安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服饰博物馆被授予市社科普及教育基地。

(五)学生服务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确立“教育优于管理,服务先于管理”的理念,形成了“三全育人”的全员化、立体化、网络化的育人体系和教育活动多样化、教育模式信息化、教育内容时新化的育人模式;修订完善《学生接待日》《大学生文明行为规范》等21项学生管理制度,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体系;推行“靠教育抓管理、靠教学抓管理、靠制度抓管理、靠活动抓管理、靠服务抓管理”的管理模式;连续举办五届校园文化艺术节、运动会,开展精品社团特色展示等丰富多彩、学生喜爱的活动137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奖助减免等学生资助体系,五年内发放各类奖助学金共计1138万元,确保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强化评先推优工作的示范和引导工作,营造了学先进、追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强化安全管理,学院保持了和谐稳定局面。

(六)对外合作打开局面

大力开展社会培训与对外合作,积极培植人才培养新的增长点,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通过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达到学院、企业和学生的多方共赢。

2012年成立培训处,依托学院的师资和设备资源,大力开展面向企事业单位的培训业务,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立了对外合作办公室。建立企业订单班6个,分别在北京、上海、济南、青岛、潍坊、烟台等地与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设立了100余家教学实习就业基地,或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开展了双向培养。

(七)文化建设形成良好态势

紧紧围绕特色名校发展目标,修订提出了“明德尚能、求实笃行”校训、“自立自强、拼搏奉献”学校精神等核心文化理念,不断增强学院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强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文化载体建设,突出系部专业特色和部门特色,实行一系一品、一楼一品,提升了文化品位。成立了泰山大讲堂,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办讲座。举办了“十艺节”全国大学生服装模特大赛、“世嘉杯”第八届齐鲁大学生服装设计大赛、“泰山之夏”泰安市青年歌手邀请赛、泰安市服装设计技能大赛等大型赛事,提升了学院对外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充实完善服饰博物馆建设,获批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项目,成为学院对外宣传的窗口。成立了山服书画院、泰安服饰文化研究中心等机构,为活跃校园服饰文化、书画艺术提供了载体。学院网站等宣传窗口发挥了较好作用,多渠道提升了学院影响力。学院荣获“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二、学院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的机遇

1.职业教育发展大环境日趋向好。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文件的出台,为职业教育完成了顶层设计,提供了政策保障。按照国务院要求,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一半以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职业教育在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服务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的地位作用前所未有,为学院加快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2.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为学院特色优势专业发展带来良好契机。在“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推动下,高等职业教育将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十三五”时期,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山东省提出“先进制造业提质增效、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加强智慧山东建设”,泰安市明确了“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点,支持包括纺织服装在内的优势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和价值链整合”的发展目标,这些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对学院的服装、艺术、经贸类等重点优势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带来了良好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创业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完善‘高校内培育、基地内孵化、园区内做大做强’三级孵化模式;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为学院发挥科研创新优势、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良好契机。

3.学院历年积累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建校以来,学院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教师队伍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基本建立了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基本要求的办学体系。学院服装类专业特色优势明显,旅游、艺术、机电、计算机等专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学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协同育人,人才培养质量、就业创业质量明显提升,学院办学特色和声誉日益彰显,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为学院未来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面临的挑战

高职院校竞争日趋激烈。“十二五”期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等项目铸就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十三五”期间,伴随着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的启动实施,高职院校间的专业竞争、生源竞争、教育资源分配竞争、就业市场竞争等势必日益加剧,学院正处于由外延扩展向内涵发展战略转变的关键期,探索高职特色发展之路、加快品牌建设成为学院的迫切需要。

学院自身竞争力还有待加强。“十二五”期间,学院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一些兄弟院校相比,竞争力还不够强,很多方面存在困难和问题。办学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运行模式的理念不新、实践经验不足,整体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经费保障还不到位,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院发展;有影响的教学名师及专业发展领军人物不多,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不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和团队建设需要加强;学院整体特色不明显、品牌塑造还不充分,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深化,专业和课程建设力度需要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还须加快步伐;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合作内容、形式、途径有待创新;科研创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联系不紧密,成果层次较低。

三、“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办学定位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政策,遵循科学发展观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开放活校、创新强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为抓手,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规范办学和科学管理为保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能力,培育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深度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中国制造2025”的实践之中,为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和多样化社会服务,努力建设高水平特色高职院校。

(二)办学定位

按照“建设高水平特色高职院校”的总体发展目标,确立“高职专科为主,各层次贯通培养、五年制大专、继续教育、社会培训为补充”的办学层次定位,“服装和艺术类专业为特色,财贸、信息、机电、旅游类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定位,“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立足泰安、面向全省、辐射全国,为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服务面向定位。

(三)总体目标

强化内涵建设,理顺办学体制机制,优化内外办学环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产学研和社会服务能力,通过五年建设,使学院形成比较成熟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打造一支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套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一批省内优势特色专业、一流的教学实训实习培训基地,力争将学院建设成为一所设施完善、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师资力量雄厚、培养质量过硬,在省内外具有较高水平的特色高职院校。

1.办学规模适度扩大。统筹处理规模和效益的关系,到“十三五”后半期,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万人左右,并据此配置各类资源。

2.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全面贯彻国家、省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精神,坚持育人为本,改革和完善育人环境和成才机制,以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优秀生源吸引力和毕业生社会认可度。

3.专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强化优势,突出特色,推动专业转型升级,招生专业控制在25个左右。其中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达到省内一流水平,围绕特色专业建设23个品牌专业群。

4.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加大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的力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合理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专业领军人才和青年才俊追求卓越、快速成长的生态环境,造就更多的教学名师。“十三五”期间,“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培养省级名师3名以上、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4个。大幅度提升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获奖层次和数量。

5.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有效增强。改进完善科研工作和激励机制,实施科研骨干培养计划,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逐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实践技能和应用技术研发能力,横向课题实现突破。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和社区服务,有效增强学院社会服务能力。

6.国际化合作办学实现突破。坚持开放办学,增强意识,创新机制,改善环境,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与国外同类型学校建立深层次交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丰富办学层次。

7.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全面推进学院综合改革,不断加强学院内涵建设,坚持依法治校,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基本实现学院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争取理顺学院办学体制和经费体制,改善内外部发展环境,强力助推学院建设发展。

四、重点建设任务

(一)持续推进完善基本设施建设

完善学院整体规划,加大基本设施建设力度。“十三五”前期,建设完成12500平方米的旅游实训楼、12500平方米学生公寓及8000平方米餐厅等共计33000平方米的基础设施;后期再通过争取、引进等措施,创造条件,逐步建设标准体育场、新的实训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设施,分期分批对现有的设备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到“十三五”末,达到总体占地60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左右的规模,打造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校园。

(二)健全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实施管理和办学活动,构建科学规范、高效便民的内部治理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健全以《山东服装职业学院章程》为核心制度体系,制定并完善党委会、院长办公会、院委会、学术委员会、理事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人事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科研、考试招生、资产财务、后勤、安全、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制度,建立健全各种办事程序、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等程序性制度,形成一整套学院管理与办学活动的基本规范,形成健全、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使学院各项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三)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机制,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的制度机制和环境,鼓励骨干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推进学院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团队培养机制,加大政策和资金保障。到2020年,动态培养省级名师3名以上、院级名师、院级专业负责人20名左右,建成34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每个专业都要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并聘请一批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将兼职教师纳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教师队伍结构得到有效改善,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达60%以上,“双师型”教师达到80%,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2:1

(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完善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拓宽人才成长路径。依据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与职业标准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体系,力争实现纺织服装类、艺术设计类、财经商贸类等8个专业的中职与高职、高职与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依据对接产业、任务导向、衔接贯通、统筹兼顾、协同开发的原则,开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与职业标准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贯通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贯通。

(五)抓好专业内涵建设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形成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根据国家、省市十三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产业和行业,从专业服务性、招生与就业、办学成本等方面评价学院专业建设情况,兼顾规模与效益,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建立专业设置“负面清单”,根据区域重点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和趋势,动态调整、设置新专业,促进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同步发展,招生专业控制在25个左右。全面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的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根据行业需求和职业标准,校企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合作开发课程,完善专业实习实训体系,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

(六)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

加强课程建设,依据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实施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模式的课程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建立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常态机制,多措并举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课堂与岗位的有效衔接。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探索试行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满足教师教学改革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到2020年,学院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8门,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4门,各专业群全部建成专业教学资源平台。

(七)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设置标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按照“依托行业、联合建设、统筹规划、合理设置”的原则,联合行业企业共建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以服装类、艺术类专业实训室、工作室建设为重点,引入企业高、精、新设备设施和新技术,加快校内实训设施和校外教学、实训、就业基地建设步伐。依托职业教育集团,重点建设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的现代化校内实训场所,采用全新运作模式,引进技术领先、专业对口、热心职业教育的企业,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实现专业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训一体化,将纺织服装类专业实训基地建成达到省级标准的示范性实训基地。

(八)构建学生教育管理新格局

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不动摇,强化学生教育职能,创新学生教育模式,拓宽学生教育渠道,不断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不断更新管理理念,逐步完善管理机制,努力科学管理方法,不断加大自我管理,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科学的指导思想,到2020年,逐步实现“123456”的学生教育管理新格局。坚持一个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抓好落实,取得实效;秉承两个理念:秉承“教育优于管理”和“服务先于管理”的理念,提高学生认同,保证学生满意;完善抓好三条线:抓好“学生教育线”“学生管理线”“公寓管理线”,促进规范管理,保证学生安全;打造四项品牌活动:积极做好“校园文化艺术节”、“星期二主题教育班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科技创新”等四项活动,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完善、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搭建平台、提供支持;完善五靠抓管理:继续推行“靠教育抓管理、靠教学抓管理、靠制度抓管理、靠活动抓管理、靠服务抓管理”的工作思路,更新管理理念,科学管理方法,抓住重点、抓出实效;建设六个精品社团:本着“与优势相配合”“与专业相融合”“与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建设能为专业建设服务,能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能为学生、教师、学院服务的六个院级精品社团。

(九)建立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开设围绕“职业生涯规划概论、创新创业概述、创业精神与创新创业者素质、创新创业思维与创业”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规划与创新创业课程。

积极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鼓励学生成立科技创新协会等创新社团,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创业设计等活动,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积极申报省市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孵化科技创新成果,提高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建设完善校内外大学生创业基地。着力打造集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为一体的、开放式的学院创业孵化培育中心,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同时,争取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市配套商业设施等资源,建设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十)努力提升科技创新和应用技术研发能力

增强教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认真贯彻“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创新科研工作机制,广泛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深入开展教育课题研究,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院教学科研水平。完善科研激励机制,逐步将科研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体系和个人考核体系,提高教师科研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科研骨干力量和带头人,提升团队整体科研素质和能力。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级科研课题及优秀成果评奖,力争科研立项数量稳中有升,学术著作、学术论文、科技发明等的质量和层次有较大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学院特色、能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

围绕地方产业特色和需求,逐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应用技术研发与科技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教师技术服务的制度与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协助镇区政府开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联合地方或企业申报科研课题、社会经济发展项目,孵化应用型成果,提高教师实践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鼓励各系依托优势专业,与企业共建“泰安市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泰安市服装技术服务系统”以及各专业名师工作室等产学研合作研究机构,不断增强应用技术研发和协同创新能力。

(十一)全面提高招生与就业质量

按照“结构调优、重心调高”的工作思路和“统一政策,统一部署”的指导思想,优化招生措施,拓宽招生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做到稳定数量、提高质量、丰富类别、提升层次。

完善就业创业工作体系建设,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和教育,丰富就业创业服务内容,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依据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修订符合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就业指导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教育与指导活动,加大就业政策和典型宣传力度,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创业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广泛开展实习就业紧密结合的校企合作,积极举办就业市场,通过多种渠道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搭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信息互通的良好平台。确保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正式就业率高于全省同类院校平均水平,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双提高。

(十二)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领域

充分发挥学院人才和设备等资源优势,广泛开展面向企业的岗前培训、在职职工培训、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技术研发与服务以及面向社区的技术、文化和生活服务等,不断拓展服务社会的领域,提高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贡献度。

“十三五”期间,投入2600万元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具备承担社会专业技能人才到校培训“吃、住、学、练、考”全程服务的能力,大幅度提升社会培训的规模和效益。构建并完善现有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培训课程体系,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专兼职师资队伍。积极联系国内各资深认证机构,结合社会需求,设立各类含金量高的专业认证中心。到2020年,校内外各类证书培训工作做到规范化、规模化,年认证率达到90%

(十三)深入开展对外合作办学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实施产教深度融合。完善校企合作制度,推动合作力度,“十三五”末,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的国内知名企业达到10家,省内著名企业达到50家。实施“学院—系部”两级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建设,各系组建校企合作工作组。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和工作考核办法等制度,建立校企合作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引进企业进校办学,将企业生产、工艺、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教学设施完备的实习实训中心,将课堂延伸到企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资源共享。争取每个专业至少有一个校企深度合作项目作支撑。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式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在校企一体化办学中彰显成效。

积极探索国际化合作办学模式。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教育模式,开展与国外高水平院校的合作办学。积极参与区域性、全球性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省、市等对外交流与合作平台,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在学术交流、学生学历提升教育、学生交换教育等方面开展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输出能力。

(十四)完成数字化校园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应用、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目标,投资1200万元,逐步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最终实现立体的有线无线全网络覆盖,为广大师生、管理者和家长提供安全、稳定、绿色的数字化校园环境。搭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与网络教学平台,新建或改建一批满足各系、各部门日常管理需求的业务应用系统,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教学管理、教研教改、实现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使学院的办公、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更高效、更便捷,决策更民主、更科学,有力推进学院的新型管理模式,为学院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五)加强大学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进一步明确大学文化建设定位,以服装文化特色为依托,确立学院的“美”文化建设主题,倡导“仪表环境美、语言行为美、精神内在美”的价值追求,树立“追求卓越、力求完美”的崇尚标准,形成既蕴含历史积淀,又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风格,打造独具特色的学院文化软实力。一是推广学院“理念识别系统”,大力宣传学院“校训”“山服精神”等办学理念,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宣传作用的良好校风;二是建设学院“视觉识别系统”,完善服饰博物馆、泰山石刻园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新的文化设施,使校园的建筑、道路、绿地、景观、设施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规范推进学院校徽、校名等标识在宣传用品、办公用品、生活用品的印制使用,形成学院对内对外的鲜明形象;三是建设学院“行为识别系统”,定期举办大型专业活动,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完善教职工和学生行为规范,推进行为文化建设,使全院师生员工的思想情操得到陶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巩固和扩大省级文明单位创建成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利用各类讲堂、论坛、报告会等平台,充分发挥和运用泰山文化的资源优势,深入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坚持常态化、长期抓,知行合一、综合施策,在入脑入心上下功夫,不断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落细落实。倡树先进典型人物,以师德师风建设和校风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积极参与省、市文明办组织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活动,不断推出有影响的时代楷模、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实质,举办典型事迹的主题文艺晚会,放大先进典型示范效应,营造尊崇先进、争做先进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机制,积极参与省、市文明办组织的志愿者服务体系和活动,建立健全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记录和激励回馈等制度,完善志愿者保障机制。加强志愿服务阵地建设,在社区、景区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窗口行业和公共场所建立便民利民志愿服务岗,敬老院、福利院等社会服务机构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加强志愿者培训,不断提升志愿者服务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推进办学机制创新,增强学院办学活力

深化多元化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参与学院办学的机制,推进政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机制创新。探索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评价制度改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评价方式和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继续深化保障机制改革创新,增强学院办学活力。

依据学院章程等规定,依法设立学术委员会,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完善学术管理的体制、制度,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学术评价、职称评聘、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上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学校理事会,发挥理事会对学院改革发展的咨询、协商、审议、监督等功能。

(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构建高素质的教学和管理团队

深化人事改革,创新用人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创新用人机制,在人员控制总量内按规定自主制定岗位设置方案;有序推进干部竞争上岗、轮岗制,教职工实行全员聘用制;按照有关政策,自主安排、执行用人计划,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自主公开招聘各类人才。按照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和省人社厅、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启动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自主开展因事设岗、自主确定任职条件、自主设定竞聘程序、自主实行业内评价、自主加强聘用管理,构建起竞争择优、能上能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职称聘用机制。进一步完善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符合高等教育特点的绩效工资制度,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教师双师型素质。设立专项人才引进经费,重点引进发展急需的专业带头人、学术骨干、大师级的能工巧匠等。实施专任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国内外进修、学历提升、企业实践、挂职锻炼、业务研修、教材研发等工作,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依托国家、省、市教师培训体系,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有重点、有计划地培养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三)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强化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

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强化质量意识,加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按照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总体要求,开展教学工作督导与评估,吸收用人单位参加教育质量评估,使专业培养目标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按照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求,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教与学的行为,创新评教模式,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反馈处理系统,全面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和完善对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运行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加强考试管理和考试质量分析工作。

(四)切实提高经费保障水平,不断完善办学环境

完善学院投融资体系,切实提高经费保障水平。积极探索面向市场的投融资机制,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努力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资金筹措市场化,建立健全以政府引导的、以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的投融资体系,形成以财政投入和银行贷款为基础、社会投资捐资为补充、服务社会为增长点的资金来源渠道,为学院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资保障。

加大教学科研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加大实践教学硬件建设经费投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教学场所进行数字化改造、购置高精新实训设备,提高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生均值。建设一批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校内实验实训室,增加生均实验实训面积。引进先进企业的设备、资金、管理和技术进驻学院,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重点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一批集教学、培训、生产、职业认证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学院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需要,面向教学与科研,面向教学一线的院系,面向广大教师与学生,加大对文献资源的投入,优化文献资源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尤其加大电子资源建设的力度,建立专业数据库,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加大软硬件投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依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加大软硬件的投入,建设节约型“数字化校园”。完成图书馆信息化改造工程,建设高效的校园信息服务平台、数字化校园办公平台、数字化学习平台,整合学院各业务系统和流程,提高工作、管理、决策、服务的效率,实现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加强校园规划和改造,增加校园主题景观,加大绿化美化工作,逐步完成对教学楼、宿舍楼、校内主干道、泰山石刻园等项目的规划建设。

(五)构建完善高效的保障服务体系,形成推进发展强大合力

切实加强党的建设。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领导核心地位,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提升工作执行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执行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坚持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制度建设为重点、目标考核为手段、效能监察为保证的管理体系。大力加强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效率,确保政令畅通。积极争取政府更大的经费支持,深化预算制度,严格内部审计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确保学院可持续发展。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在事关学院改革和教职工利益等重大问题的作用,更好地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不断推进学院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工会、团委等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学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发挥校友会在沟通联谊、支持母校工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健全维权机制,关心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切实解决好贫困生资助、大学生就业等现实利益问题,营造公平、开放、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师风和学术道德建设。弘扬“自立自强、拼搏奉献”山服精神,增强全体职工主人翁意识,爱岗敬业,追求进步,把学院发展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学院发展我发展,我与学院共兴衰”浓厚氛围。加强学院官方网站建设,多渠道做好宣传工作。推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网络运行机制和综合防控体系,进一步提高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推进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活动,积极联系周边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公安部门、城市管理执法等部门,联合开展学院周边环境专项整治活动,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确保学院周边卫生、治安和学生的交通安全。

六、规划实施

“十三五”规划是指导学院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未来五年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的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学院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由学院主要负责人任组长,负责规划实施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制定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各系、各部门根据目标和任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年度工作计划和相关政策文件,确保学院总体规划的顺利完成。

严格规划实施的督导检查。学院明确规划实施督导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督导和检查分析。学院按照岗位目标责任制,对规划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评价和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评价部门工作的重要依据,并与聘任、晋级、绩效奖励等挂钩,确保规划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